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反隐形雷达亮相航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反隐形雷达亮相航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反隐身雷达能否锁定隐身战机或轰炸机?
指望反隐形雷达对抗隐形战机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美国国防部自己都做过研究,进攻与防御之间的效费比是1:100,也就是说,进攻力量上投入一块钱,防御力量上至少要投入一百块钱才能抵消这一块钱带来的收益,这个费用,即使是美国这样的金元帝国都不堪重负,遑论其他国家?更何况,今后战争特别是中美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主流就是双方的隐形空军+太空武器互相奔袭对方的重要节点和设施,比如互相派出各自的歼-20和F-22互相奔袭对方的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大型特种空中平台,瘫痪对方的作战体系,直到双方都因为损失到难以承受而相互妥协,或者其中一方因为损失到难以承受而率先崩溃。“矛与盾的斗争会一直持续,但是矛永远是最终的胜利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其实所谓的隐身战斗机/轰炸机并没有那么神秘和无敌!不仅我国的“反隐身雷达”能够探测到,还有其他不少国家也具有相关的技术。
网上披露的我国“反隐身雷达系统”
“隐身战斗机/轰炸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表面的吸波涂层/蒙皮以及特殊结构设计、吸收/散射雷达波从而使得雷达无法接收回波对其定位,继而达到“隐身”的效果,也就是说其只能对某一特定波长范围(一般是毫米波)的雷达达到“隐身”,但对于更长的雷达波(如通常反隐身雷达采用的“米波”)无法达到“隐身”效果。
雷达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虽然波长较长的“米波”雷达探测、定位的精度较低,但是对于发现和确定“隐身飞机”的大致方位还是没有问题的,之后再指引其他雷达进行精确定位,配合使用也可以对“隐身飞机”达到很好的打击效果。“南联盟战争”中,美国的F-117隐身轰炸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击落的!
美国B-2隐身轰炸机
在南联盟战争中被击落的F-117隐身轰炸机残骸
我国的雷达技术已处于世界最前列,从055级驱逐舰上高度集成、整合的多个波段相控阵雷达上就可以略知一二。反隐身雷达本身技术上没有太大难点,关键的是要有配套的系统支持和高素质的操作人员,这些因素我们都具备,而且对“隐身飞机”的探测、反击战法研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何况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先进的“隐身战斗机”歼-20,相信早已有完善的防范“隐身飞机”的设备和战法。
055驱逐舰上高度整合的雷达系统,已看不到传统雷达的旋转部件
我们自己的歼20隐身战斗机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讨论交流。
反隐身雷达都是长波段,精度普遍很低,锁定不可能,只能粗略定位,再派战斗机跟踪逼近或者刚好掠过地面雷达三四十公里范围内(想想留给地面雷达的反应时间,f22以巡航速度1.6M飞跃60公里只需要2分钟,地面雷达从发现锁定建立火力通道再到发射制导命中整个窗口也就这两三分钟,而且你一锁它马上可以知道,掉头就跑甚至干扰你都行)才能锁定。得亏f22短腿,否则以其超音速性能,即便能用反隐雷达定位,要靠战机逼近它也是极其困难的。B2作为隐身无敌的战机即便是长波反隐雷达也很难发现,定位比f22还要模糊,不过b2飞得慢,派战机追它还是找得到的。总之拦截隐身飞机是十分困难的,就连老美自己都做不到,
发现隐身目标不难,但是锁定没多少把握。
隐身战机对雷达隐身的原理
要想了解隐身雷达,就要先弄明白隐身战机对于雷达的隐身原理。除了进行设计上的避免空腔区和夹角形成强烈的空腔反射和夹角反射外,其设计上主要是是利用雷达波反射和绕行原理,尽可能削弱镜面反射和爬行波反射。
实际上雷达波反射原理跟光反射原理一样(光的波粒二重性,同样是种波),雷达工作原理也相当于你在黑暗中打手电筒照镜子,当镜子正放在你面前,你可以看到你自己,当镜面倾斜时,你就只能因为镜面反射,看不到自己。
所以,隐身战机普遍设计成光滑倾斜平面,尽可能的利用镜面反射现象,减小雷达波入射角度,增强雷达波的反射性能。但是其针对的不同角度方向照射过来的雷达波反射率是完全不同的,以隐身战机极端条件下的最小雷达反射面来决定隐身性能是非常可笑的行为,只不过由于隐身战机处于高速机动状态,其雷达反射面可以说是飘忽不定,一闪一闪的状态,难以被锁定。
最早的隐身战机F-117是完全使用这种钻石棱不规则造型
而另一种雷达波绕射现象是针对雷达波遇到光滑障碍物,可以在其表面形成爬行波绕行现象。爬行波遇到各种凹凸不平可以发生漫反射,所以隐身战机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各种凹凸,保证反射面光滑。
F-22A的不同雷达入射角度的RCS图,其所谓0.01厘米最小雷达反射面只有在正面极小角度下实现
由于雷达波的长度可以从毫米级的超短波到米级的长波,不同波长反射特性不一样,两者关系是:波长越长,绕射性和爬行波效果越强,反射性越差。波长越短,反射性越强,绕射和爬行波效果越差(再举个例子,可见光波长是纳米级,所以反射性很强,基本上没有爬行光波)。
长波雷达是天然的反隐身雷达
目前隐身战机的隐身原理是针对短波雷达,即厘米波和毫米波雷达,因为雷达波长越短,精度越高,大部分火控雷达都是这两种。对于长波雷达,可以说是爱莫能助。
最主要原因是倾斜镜面接角位置,会出现多种不同角度的雷达反射角,形成强烈的漫反射现象。
以隐身战机机首雷达罩顶点为例,波长照射过去会同时照射到不同反射面,这是绝对无法避免的现象,反射面等于雷达波波长,毫米波或厘米波照射过去得到是毫米或厘米级反射面,但分米波或米波照射过去就是分米级或米级反射面。
其次是爬行波效果的增强,当爬行波遇到其他连接的不规则面,例如垂尾,机翼,进气道边缘同样会发生反射,这种情况同样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反隐身雷达基本上都是长波雷达,隐身战机对付长波雷达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抵抗力(即使是吸波涂层吸收区域,也是针对短波而设计)。只不过长波雷达精度差,是作为远程预警雷达而设计,本身精度极差,不足以作为火控雷达实行锁定和攻击。于此同时,隐身战机虽然无法有效抵御长波雷达,但是其在长波雷达面前反射面始终远小于其他非隐身战机,更是极大的削弱了长波雷达的探测精度,所以长波反隐身雷达,只能告诉你狼来了,大概在哪个方向,至于距离多少、方位角多少、速度有多快等锁定攻击目标所需要精确数据很难获得。
当年,南联盟击落F-117A就是长波雷达发现目标来了后,火控雷达始终对准可疑方位,在F-117打开弹药舱门准备投弹雷达反射面骤然增大之时,火控雷达突然开机,锁定目标开火
雷达技术的发展,长波雷达优势越来越明显
但是随着计算机和雷达技术的迅猛发展,隐身战机对于反隐身雷达的优势在极速丧失。先进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对于雷达回波的处理能力,提高雷达精度。而AESA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应用,通过精确控制各发射/接收单元发射波型,更是可以极大的提高探测精度。
我国的全固态远程米波相控阵预警雷达已经可以发现300多公外的隐身目标,部署在山东半岛,对韩国-日本冲绳之间飞行转场的F-22进行持续追踪。
所以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提升,使用远程相控阵反隐身雷对隐身战机进行持续跟踪,获得较精准的数值,然后发射AESA主动雷达导引头的防空导弹,进行攻击的时代迟早要到来。
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导弹可以大大降低对目标锁定的精度要求,而导弹使用AESA导引头可以提高末端搜索性能,图为俄罗斯为R-77空空导弹研制的64单元AESA雷达导引头。
可以这样讲,自从隐身兵器横空出世,隐身与反隐身的技术课题,就成为各国军事迫切的军事技术研究需求,并在极力发展着,中国亦然。
那年我们发现了F-22。不是神话,2016年2月《解放军报》有专题报道,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也讲,中国的雷达“完全有可能发现F-22A”,而此前一致的论调,世上都发现不了F-22。可是依然在狡辩,说外挂了副油箱云云,说为了地面能引导降落,为怕地面发现不了,挂载了龙勃透镜反射器云云,一时辨白显得苍然无力,当年中国雷达专家在央视《对话》有称,“中国目前是唯一具有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的国家”。可见,这个事甚明白,我们发现了它。其后尹卓尹老爷子也道,“中电科的作品,也能发现F22”,没错的。还是简式明白,明白无误地说道,“中国已经成为反隐身雷达的全球引领者”。2017年美国海军投入20亿资金,用作“反先进米波雷达的对抗能力”研究。
发现了能否锁定?在理论上是这样,UHF超高频、VHF甚高频大型陆基警戒雷达,都可以发现,没有问题,2016年珠海航展我国公开亮相的两款陆基大型雷达(如图)皆可发现。发现了没用,只能用作空情预警,探测精度不高也一直是分米波和米波雷达的通病,不知具体它在哪,因而无法引导防空导弹和战机干掉它。我们这两款雷达就可以,现场的专家说,由于这两款雷达,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两维相扫+方位机扫的方式,尤其YLC-8B,实现了探测精度的要求。这样,发现了可以跟踪,就跑不了的,自可锁定无误。
能否干掉它?目前的打法,这两款雷达可引导我们的四代机进行对抗,此其一也。有无其它打法?仍在研究当中,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战法,使之逃无可逃,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战斗机搭载的雷达,性能有多强?
根据珠海航展的国产机载雷达性能来看,国产雷达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指标已经不输与美国等发达国家!
这一款就是代表我国目前“能出口”展示的最先进战斗机载雷达。
(但是最先进的在歼20上装着呢!)
它采用三面阵的配置,aesa主动相控阵技术,前向主雷达,配两面侧向雷达照顾战机侧面目标的搜索,大大拓展了飞机的空情感知能力,使其作战性能极大扩展。
而弱一点的巴基斯坦最新款枭龙blockiii战机未来的雷达将是:KLJ-7A这款雷达。在中电科14所相关工作人员口中,那可是可以媲美F-35上所装备的APG-81火控雷达的型号。根据美国公布的APG-81雷达的性能是:对战斗机(5平方米雷达反射面积)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50km。而KLJ-7A却达到了180km!
战斗机雷达从二战最早的八木天线到机械扫描,到平面缝隙,到被动相控阵,主动相控阵。。。。发展至今性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早中国歼6,歼7装的雷达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飞行员在全天候状态下作战。
白天雷达的搜索距离还不如肉眼看的远。。。到如今的动辄130km-160km-200km的发现距离,配合中距,远程空对空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达到:发现既摧毁的目标。
而其它种类的机载雷达都已经发展到了,柔性蒙皮阶段,预警机甚至可以不用装大盘子
直接把天线整合到机身内,大大降低了空气阻力和结构重量
比如这次航展上的无人预警机,就是这种雷达的尝试,未来更大型,性能更好的预警机将在中国出现。
说完了电子扫描雷达,我们说说最时髦的光电雷达。
它是安装在战斗机上的新型搜索瞄准系统,本身采用光学方式搜索和发现目标,防止了向外发射电磁波,提前暴露的问题,也具有了一定的反隐形能力,所以这种新型雷达普遍安装与现代新型战机上
量子雷达在珠海航展展出,对此你怎么看?
谢邀请!量子雷达展出倍受关注是正常现象,无论什么雷达,被关注的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而是作用与功能,无论取什么名,落实到实际中依然是功能与作用,如果功能与作用与其它雷达产品相同或者相似,量子就是表子,也就是欺世盗名,有好远滚好远,如果功能作用与众不同,并且先进适用,取什么名都是对的,名下有实就应该认可肯定。例如家乡有对夫妻只生了三个儿子,实在想一个女儿,由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结果将三儿叫成三妹子,知道的人没有人去找这两夫妻对质三妹孑是儿是女,所以对于潘建伟团队搞出的一系列量子产品,对于国人看重的是产品功能和作用,至于潘建伟团队自己不愿给自已的产品取相应的名字是他团队自己的家务事,他的团队对自已的产品取不了名非要跟着外国人姓量子,被人指责也是何该。造得出产品取不出名,就象只知道生儿,不为儿取名跟着别人姓,真是潘大傻。
不了解原理,无法判断其与传统雷达的区别,自然就不了解所谓量子雷达的优势所在。猜测一下吧,应该和所谓量子纠缠没什么关系,根据当初报道白天不能使用的特点,利用远红外波段的某个特殊频点的可能性比较大。要想白天好用,应该会对红外线进行二次调制,以增强抗干扰能力,距离近的原因也在于调制后信号难于放大造成的。量子只是戴帽子唬人而已。
即使质疑量子理论,也不应否定量子激光雷达,因为已真实存在。即使质疑量子激光雷达牵强附会,套用量子理论。也不应否定灵敏度提高100倍,探测距离100公里的数据。谁敢说已经把量子理论理解透彻?谁对量子理论的论断有一丁点的证实或否定,谁就能获诺贝尔物理奖。激光雷达做出来了,十四所改进并成功,那有没有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切,今后的提升方向在哪里。人类进步的动力就在于探索,人家试图从量子理论去理解并走下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先应用后理论的例子。还等人类把量子理论讨论清楚再应用?你们能通过嘴皮子讨论清楚吗。反正时间是睿智的,会恍然之中冒出个大悟的,当初日心说和地心说不也争论了上百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反隐形雷达亮相航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反隐形雷达亮相航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