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班牙交通瘫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班牙交通瘫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德军闪击波兰的时间,即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
地点:波兰布格河以西即波兰西部
作战时长:36天
双方兵力投入对比,德军,44个师,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预备队62个师,共计总兵力,160万
飞机,1939架
坦克,2800辆
波军,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80个民防营,总兵力100万
飞机,900余架
轻型坦克,220辆
超轻型坦克,650辆
这是一次有准备,具备绝对优势,主动进攻。对无准备,被动防御,装备落后处于劣势的不对称战争。
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三面进攻,加之苏军由波兰东部的介入,加之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然使得波德战争在36天之内以德军和苏军的全面胜利而收官。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皅,德军第一次应用空地协同,机械化运动,炮火覆盖的立体化战争模式,使其突然性,机动快速性,为其闪击战的战术模式奠定了基础,成为经典而供后人研究。为什么是奇皅呢?首先德军处于三面受敌,英,法,9月3日对德宣战却遇上了宣而不战。其次,波军统帅部不设战略纵深,而是把精锐部队布防波德边境,这无疑给德军的打击和分割围歼创造了条件。其三,苏军的趁火打劫,更是给波兰的反抗雪上加霜,因此导致了36天结速一场世界性战争的神话。所以,之所以,人们称其为波德战役……,这是一场狼群入羊圈的屠杀式战争,但是波兰人民的失败是悲壮的,然又遭遇了苏联军队强盗式的打劫,无疑给波兰人民留下了永远的伤与痛。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爆发于1939年9月1日的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德军“闪电战”战术的首次实践,关于这场战役的进程很多答友已经做了详尽的介绍,这里笔者想谈谈波兰国土防御计划的形成以及对于最后战役结果的影响。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波兰的主要防御方向在于东方,而非西方,即将苏联作为最主要的威胁,这并不奇怪,毕竟以毕苏斯基为代表的波兰领导层对于苏联的仇恨和防备远胜对德国的担忧,而且在1933年前德国依然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表面上仅有10万陆军和一支弱小的海军,没有空军,而波兰却是当时欧洲数得着的军事强国,因此,在1935年毕苏斯基去世前,波兰军队主要部署在东部边界上,大部分防御筑垒也都在东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陆军在欧洲范围内还是颇具实力的。
然而,随着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德国在两年内就摆脱了和约,重建了德国武装力量,短短六年时间里就把十万国防军扩充为一支超过百万之众的庞大军队,其中包括5个新锐的装甲师,建立了拥有超过2000架飞机,训练有素、技术先进的空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形成了对波兰的优势。更让华沙感到恐惧的是,随着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形成了对波兰的三面包围,一战后由《凡尔赛和约》造成的波兰走廊也成为德国发动对波战争的直接诱因。在这种形势下,波兰于1938年开始拟定新的对德防御方案“西方”计划,但直到1939年4月才将其具体化,而到战争爆发时,这个方案还远远不够完善。
1939年9月进攻波兰的德军装甲部队,5个装甲师和4个轻装师在空军配合下成为波兰战役的决胜力量。
就1939年4月以后的形势而言,波兰在北、西、南三面都受到德国的威胁,从地理位置上看部署在波兰西部的部队很容易陷入德军的合围,在军事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时法国军事顾问曾建议波兰将军队主力部署在中东部地区,依托维斯瓦河、桑河等天然屏障阻挡德军的进攻,仅在西部留置少量部队进行迟滞,为后方组织防御争取时间,部分波军将领也支持这种观点。但是这种放弃西部的部署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波兰主要的工农业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基本都在西部国土上,一旦放弃难以支撑波兰军队的持久作战,对民心的打击也甚大。同时,波兰政府中很多人担心放弃西部,会使英法与德国达成“慕尼黑协定”式的妥协,从而出卖波兰的利益。因此,波兰只能将军队主力部署在国土西部,承受着在战争之初就陷入合围的巨大风险,并将转危为安的希望寄托在英法在西线的进攻上。
1939年9月波兰战役爆发时,波德两军的部署情况,图上的箭头表示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
根据“西方”计划,波兰将大部分军队都平均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国境线上,缺乏战略纵深和预设防御阵地,后勤路线也缺乏保护。尽管“西方”计划允许部队从边境地带向内陆腹地逐步撤退,但必须是在节节迟滞德军的情况下。波兰军队的基本构想是尽可能拖住德军,直到英法在西线发起进攻,同时波兰在国土东部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发起决定性的反攻。英法认为以波兰的实力可以抵挡2~3个月,而波兰更是自信地认为可以坚持6个月!然而,做出这种估计的人都是按照一战的模式进行推测,大大低估了德军在空军和装甲部队上的优势,德军对飞机和坦克的创造性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役的形式,大大加速了战役进程。实际上,在战役爆发仅仅两周,波兰军队就败局已定,而此时法国尚未完成总动员。更悲惨的是,随着9月17日苏联根据与德国的秘密协定进占波兰东部,这个国家已经无法避免再度被瓜分的命运,就算波兰人将主力部署在中东部,避开德军的铁钳合围,也无法阻挡苏德两军的东西夹击。总之,波兰的命运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1939年9月,苏德两军在波兰土地上会合时,两国军官相互握手致意。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1939年9月1日,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这是一朝没有悬念的战争,德国的钢铁洪流滚滚而来,驰骋于波兰平原之上,如虎入羊抵抗的是群入无人之境,而就在波兰奋力抵抗的时候,斯大林又背后又给捅了波兰一刀,斯大林真是大手笔啊。但波兰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自己找的。德国攻击波兰就此产生新的战术--闪击战。
这次战役的作战时间是1939年9月到10月,本次战役德军投入44个师,包括11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万。德军总指挥博克元帅(59岁),龙德施泰德元帅(64岁)。而波兰投入7个集团军,870辆坦克,400架飞机,30个师。总兵力100万,波兰武装部队总指挥雷兹(53岁)。此役,德军仅用28天攻克华沙,10月6日基本基本占领波兰全境,波军死亡6.6万人,伤13.3万人,被俘69万,10万人逃入邻国,德军仅仅伤亡4万余人。在在战前3月和英法签署的保护协定的波兰,做梦都想不到,典型的墨迹未干,当德军长驱直入的时候,英法联军也只是宣战而已,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袖手旁观而已。这就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将自己的国家安危寄托于他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也许就是小国的悲哀吧。
而在战役中。波兰方面战术保守,依旧按照一战的作战构想来看待二战。战略思想的巨大落后使得波兰在战争还没有开始输了。而且双方的兵力基本上处于相等的情况。第二就是错误的结盟,在二战前,几乎把所有的欧洲大国都给得罪了,德国自不必说,斯大林对波兰恨的咬牙切齿。与置波兰死地而后快。法国对波兰的首鼠两端更是厌恶至极德国入侵波兰以后,英军鞭长莫及,而法国就是 典型的见死不救。但这一切都是波兰外交战略的失误。战争一开始波兰就是孤军奋战,而后又被苏联捅了一刀。苏联入侵波兰历时12天。苏联领土向西推进200到350公里。苏军阵亡734人,伤1862人。波兰被俘30余万,一个拥有3400万人。60多万平方公里,100多万军队的波兰就此亡国。而至于德军的具体指挥和作战已经必要描述了,四个字形容足以,那就是苍鹰搏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9月3日法国、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纷纷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实质上给予波兰的支援则十分少,只有在法国萨尔当地发起萨尔攻势。不过9月3日时英国和法国也派遣海军部队封锁德国外海,期望能够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并给予战况有些许支援。9月17日苏联在与日本就日苏国界战争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也紧接着入侵波兰,波兰领土随即落入德国和苏联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获得一部分土地。但尽管如此波兰政府始终没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组织波兰地下国和波兰家乡军,继续在之后连同布署在波兰周遭各条战线的盟军部队一同作战。此外大约有100,000名波兰军事人员则撤退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士兵后来也加入抵御德国部队进攻的行列,而著名的波兰军情处密码局(Biuro Szyfrów)则带着有关破解密码的资料撤离到法国。已波兰军在美国犹他州同一时间日本则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城市长沙市首次发起攻势,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国军击退。
波兰和俄罗斯同为斯拉夫民族,但是命运非常坎坷,数次亡国。
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波兰是英法的逆鳞,不能丢失。
德国闪击波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德国与苏联的默契,联合吞并波兰。
在那个时代,德国的闪电军团,波兰普通大兵根本没有抵抗之力。那么大的东欧平原,
坦克直接开过去,不就是闪电袭击吗?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诺门罕战役,苏联装甲部队损失是比较大的: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
原因如下:
第一,苏联坦克装甲车的性能很差。
大家熟悉的T34中型坦克,大量装备是在2年多以后的事情,而不是诺门罕的1939年。
在1939年,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并不好,没有明显强于日军。
苏军主要使用了BT-5快速坦克、BT-7快速坦克和T-26轻型坦克。
所谓快速坦克,其实就是轻型坦克。
这些轻型坦克最大的问题,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弱。
我们看看综合性能不错的T-26,这种10吨的轻型坦克装甲就很弱,车体和炮塔正面与两侧的装甲厚度均为15毫米铆接装甲,后部均为10毫米铆接装甲。
T-26的45毫米火炮精度不好,必须前进到300米距离才能保证炮击精度。也就是说,T-26开炮轰击时,自己距离敌人反坦克武器是近在咫尺的,非常危险。
至于BT-5正面装甲只有13毫米,刚刚装备部队的BT-7正面装甲不过20毫米,全车重量也提高到15吨。
这些装甲的防御力,都太弱了。
第二,日军装备不少反坦克武器。
日军正规师团,都装备大量反坦克武器,这是制式装备。
常见的是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该炮是德国德国KW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性能还是不错的。
在500米距离,可以射穿40毫米装甲板。即便在1000米距离,该炮也可以射穿30毫米装甲。
可见,苏军的三种坦克装甲都挡不住这种火炮,哪怕是1000米这么远的距离(实际上37毫米精确炮击距离 只有几百米)。
另外,日军基层装备最多的就是97式20毫米机关炮。
这种小炮是20毫米口径,重达52公斤,弹匣装弹7发。这种机关炮可以在250米距离,射穿30毫米钢板,在420米可以射穿25毫米,700米可以射穿20毫米。
可见,就算是这种很烂的20毫米机关炮,也是可以对付苏联轻型坦克的。
第三,日军采用了正确的反坦克战术。
此次诺门罕战役中,苏军使用坦克装甲车主要是用于强攻,而日军则是防御。
日军很擅长防御,修建了很多野战工事,以阻碍苏军坦克的推进。
苏军坦克一般进入日本阵地三四百米时,就会遭遇各种反坦克障碍物的阻拦,速度大为减慢。
此时日本阵地上隐藏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和97式20毫米机关炮,就开始猛烈炮击。
因为苏军的轻型坦克装甲太弱了,被连续摧毁也没什么稀奇的。
另外,除了反坦克武器以外,日军还组织大量步兵进行单兵反坦克作战,他们使用炸药包、燃烧瓶、反坦克地雷,从散兵坑内突然冲出进行奇袭。期间,日军还搞过肉弹袭击,就是让人背着炸药包做自杀性攻击。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苏军轻型坦克以及大量装甲车损失惨重。
战后,苏军检讨认为,虽然坦克装甲车是此战胜利的关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目前坦克的防御性太差了,不但被日军37毫米火炮连续摧毁,遇到20毫米机关炮也难以招架。
苏军分析被摧毁的坦克,发现有80%是被日本反坦克火炮摧毁的,还有10%是被日军野战炮轰击时摧毁的,而日军燃烧瓶甚至人弹造成的损失只有百分之几,无足轻重。
诺门罕战役告诉苏军,他们的坦克太弱了。苏联也吸取了教训,不惜代价的研发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不是日本这两种垃圾反坦克炮可以对付的。
如果诺门罕战役苏军就装备了T34,压根不会有什么损失。
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失败是成功的老妈!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时期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苏联和德国在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装甲战。在这场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战术问题:苏联红军在战术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信任重型装甲车,把其作为支援火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步兵的作用。这样在遭遇德军的反坦克防御时,苏军就会出现重型装甲车丧失战斗力的情况,如炮塔损坏、履带被打断等。
2.缺乏战备物资: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由于物资缺乏,许多装甲车辆没有得到足够的维修维护,车辆的损坏和故障率相应较高,这也是导致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增加的原因之一。
3.德军坦克优势:在诺门坎战役中,德军的新型坦克对苏军的装甲车辆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德军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够有效地打击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而且德军在装甲车辆的运用上也比苏军更加灵活和熟练,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的战术环境进行调整。
总之,在这场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主要是由于战术问题、缺乏战备物资和德军坦克的优势导致的。苏联在此战后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对军事战术训练和装备维修的重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综合能力。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末期的一场著名战役,苏联与德国在这场战役中进行了激烈的装甲车辆交战。苏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装甲车辆损失,那么这些损失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 德国坚固的防御工事:诺门坎地区地势复杂,德军在这里建立了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坑道、炮台、反坦克壕等,这些工事严重影响了苏军的进攻。苏军装甲车辆在攻击德军防御工事时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
- 德军精良的反坦克武器:德军在诺门坎战役中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如88毫米高射炮、穿甲弹、反坦克炮等,这些武器威力极大,能够轻松击穿苏军的坦克装甲。苏军装甲车辆在攻击德军时时刻面临着这些致命的反坦克武器,很难承受德军的攻击。
- 苏军战术失误: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战术,如大规模冲锋、夜间攻击等,这些战术在德军的坚固防御面前显得相当无力。苏军装甲车辆在这些攻击中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
- 苏军指挥官缺乏经验: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的指挥官很多都缺乏经验,不能有效地指挥作战。他们在指挥装甲车辆进攻时往往犯下错误,如过于冒进、分散进攻等,这些错误导致苏军装甲车辆在德军面前处于被动状态。
诺门坎战役开始双方打的还是体系化战争,到了后来短兵相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战术可言了,基本上就是靠实力来决胜负了。
诺门坎战役爆发的原因,还是因为贪婪的日本军国主义,想要依靠优势军力,夺取外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把整个远东收入自己的囊中,胃口比自己的肚子还要大。
我在以前的问答里,已经对苏日双方坦克的数量和性能,进行过详细的介绍,今天就不再过多叙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本人的主页里,查找一下。
今天主要对苏日双方的装甲车,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从用途和性能上寻找各自的差距。
苏联在二战前研发了FAI、D、BA三款系列,多型号的四轮装甲车。
苏军的装甲车开始是同于侦察和搜集情报的,后来结合战场实际情况,改造成装备无线电台,烟雾弹发射器,7.26毫米口径的DT机枪,甚至可以布雷,以及配置炮塔,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配备了385辆装甲车,其中少数由FAI改进的FAI-M轻型装甲车,大部分是BA-3型的装甲车,在防护和机动性能上,都没有坦克好使。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投入的坦克,也只有160多辆,其中装甲车有50多辆,这款97式骑兵装甲车,4.7吨左右的重量,12毫米的防护厚度,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配备有37毫米的速射炮,总体来说战场生存力低。
诺门坎战役,根本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坦克装甲车大战,苏军总共出动了千辆坦克装甲车,而日军只有200辆左右,而且还不是一次性投入战斗。
诺门坎战役,苏军坦克装甲车损失在400辆左右,日军只损失了100多辆。
苏军坦克装甲车之所以损失比日军多,是因为大部分都是被对方飞机和远程火炮摧毁的,等到双方照面的时候,日军已经没有多少坦克装甲车可用了,而苏军则依靠数量,继续源源不断的投入坦克装甲车。
日军最终靠“猪突战术”,以汽车装满油桶,迎头撞击苏军装甲力量,同时步兵手持燃烧瓶,利用苏军坦克装甲车的视觉死角,发动自杀性攻击,这才造成苏军装甲力量损失惨重。
因为苏军受大清洗运动的影响,失去了很多优秀将领,导致在通讯和战术理念上,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无法把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
在诺门坎战役损失惨重,暴露出苏军各兵种之间,没有形成联合作战体系,尤其是坦克装甲车,缺乏和步兵的配合,侧翼极容易造成日军步兵的偷袭,这也是苏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诺门坎战役苏军的惨胜,其实也说明了,依靠数量可以弥补其他短板,最终还是由实力决定输赢。
很开心能被邀请回答我最擅长的领域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投入坦克以轻型坦克БТ-7 БТ-5为主,БА-10,BA-20为辅助共计600余辆坦克,400辆装甲车,在火炮和装甲力量全面压制日本的情况下,依然付出了300辆坦克,和80辆装甲车的代价。
很多中外影视作品中,都把日本人的燃烧瓶吹的 神乎其神,实际上,燃烧瓶的效果非常一般。
诺门坎战后苏军统计的坦克装甲车辆损失原因:
反坦克炮——75-80%
燃烧瓶——5-10%
野战炮——15-20%
航空兵——2-3%
手雷——2-3%
日军采用了类似自杀流反坦克炮的战术,将自己的反坦克炮小组布置在隐蔽处,在苏军坦克经过时,先不开炮,等苏军坦克路过后,从后面瞄准开炮,由于苏军的BT-7系列坦克装甲厚度非常脆弱,几乎是一炮一个,这是造成苏军坦克损毁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这些日军反坦克炮在开炮后,往往也被愤怒的苏军瞬间转头撕碎。
附上朱可夫将军对日军的评价
“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我回答说,“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至于日军的技术装备,我认为是落后的。日军的坦克相当于我们的MC—1式坦克,非常落后,武器很差,最大行程小。”。
诺门坎之战,实际上是日军的一个乙种师团对抗苏联一个边防装甲集团军的战役,苏联光投入炮弹就高达31000吨,斯大林格勒反击战投入在德军阵地上的炮弹在才80000多吨。在火力全面压制情况下,苏联最后付出接近1万人阵亡,1.5万人受伤的代价,共计25655人,日军付出8000余人阵亡,1万人余人受伤的,共计19000余人。
可见并不是如很多历史媒体吹捧的那样是一场大捷。
这才是真是历史,真是诺门坎之战。
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看法。
更多精彩历史内容,欢迎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班牙交通瘫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班牙交通瘫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