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均存款数据“出炉”,总存款额高达227.21万亿,你达标了吗?
全国总存款227.21万亿,按十四亿人计算,平均每人15.23万。估计有很多家庭是拖了后腿的,中产家庭应该达标了,那些排名首富的家庭替平民百姓做了好事,也许那些被网红们羡慕的大集体,如南街村,华西村等等的,他们也为老百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均每个人存款几千万,也会把老百姓的存款水平拉高。
普通老百姓看到这样的财富水平,想想自己在银行中有多少存款,差距多少?应该奋起直追,争取达到平均水平,达到了这个平均小平,你的小康也许就实现了。期待!恭喜!!
14亿多人,存款227.21万亿,就是人平16万余,三口之家就是存款48万,四口之家就是60万,没有几个家庭能达到。可能有较大比例家庭全部金融资产(含股票、保险、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能达到,但纯存款绝对没有多少家庭能达到,估计1%都没有。
中国居民总债务200万亿从“储蓄大国”成“负债大国”,钱呢?
我不认为20O万亿总债务是居民的债务。据我了解,当今的居民并没有多少债务。一般的居民购一套房是不存在债务的。有不少居改革开放都挣了一些钱,尤其是拆迁赔偿,有的是有了几套房。债务绝大部分是企业家作为资金周转的贷款。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说明钱的定义。通俗的说就是购买的能力或者潜力(想购买就能购买);其次要了解谁来保证这些钱可以变成你想要的商品或者是物品(军事和科技等非卖品);最后我们才来下结论,现在比之前是好了还是坏了?(我们是成年人,不能像小孩一样问爸爸妈妈,电视剧里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说哪些地方有优势,另外哪些地方有短板?
首先,说一下“钱”的购买力,目前作为全球唯一全品类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说是想买什么就有什么。当然除了人才,高科技卡脖子产品技术以及一些稀缺的能源(需要一定的政治军事前提才能保障)。
其次,作为法币(政府发行相对于贵金属),它本身没有价值,如今甚至也就值一点电费。保证能在蓝星上通用,是背后的政府以及他代表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总和。这些成就大家都有目共睹,就不展开来说。当然每一个制度每一个国家都有它需要改革的地方,都有他负面的东西,这也是我们目前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的最主要原因。
最后,再来说说跟之前相比我们是富裕了还是贫穷了,或者是好了还是坏了?还是先给答案,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目前毋庸置疑是好了。那钱在哪里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形成的信用背书(想想为什么企业家公务员能够没有抵押,轻易借到钱)、制造能力(包含厂房设备)、科技教育军事能力(大学军工厂科技院校研究所等)、所有在国内的不动产(商业,住宅等)、国外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还有最关键的人力资源。
所以跟之前相比,之前的中国就好像一个家庭家徒四壁,啥也没有,为了应付口腹之欲,有点钱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军事对应打架,经济对应吃饭,科研对应教育,对外投资对应旅游,不动产对应孩子的房间装修,人力资源对应红白喜事雇佣的人)。
而现在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富之家,财产无数,欠点钱算什么?这些钱还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其实本质上是信用)。
综上,我们根本没有负债,只是很有钱,拿一点出来做更多的投资。
另外说点其他的,这并不代表歌舞升平。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强大的软实力(信用)之上,如果不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大厦都是从内部开始垮掉的。
欢迎讨论,不要拍砖。
上世纪末,我国居民储蓄达到顶峰,被喻为笼子里的老虎,一旦老虎出笼市场上的商品将被买光甚至会发生物资紧缺问题,引起社会动荡。时过境迁,房地产业的发展掏空了居民储蓄,笼子里的老虎瞬间消失殆尽。更有甚者,我国居民普遍从向银行存款的储蓄账户,转变为向银行贷款的负债账户。长此以往下去,居民被巨额债务压得喘不过气,不但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会使全社会消费乏力,拖累国民经济整体向上发展。
结构性存款去年激增2.66万亿,结构性存款真的可以保本么?
买结构性存款之前要搞清楚结构性存款并非标准存款产品,要比银行标准存款产品风险大一些。
结构性存款更像是银行理财产品,打着存款的旗号;因为有一大部分银行储户并不追求高利息,希望本金安安稳稳就行了,如果吸储简单粗暴的把基础利息直接上浮很多,那么整体成本就提高了,利差空间就被压缩了;所以银行推出创新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针对那些追求高利息的储户。
结构性存款可以保本吗?
结构性存款分为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买入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的本金会被存到相应期限的定期标准存款上,一般会拿本金去进行高风险投资,来拉高收益率,激进的会动用部分本金去投资,所以会有保本和非保本。
比如只用利息或只用部分利息去投资高风险产品,那么这款结构性存款就是保本的。收益率会有上下浮动区间,最终收益率跟投资结果有直接关系。
如果动用本分本金,比如96%资金买入标准存款,4%本金和利息全部用于投资,那么这款结构性存款存在损失4%本金的风险,当然收益上限也会高出保本型很多。
提醒:结构性存款要看清规则,不要只盯着利息的最高上限。另外结构性存款一般不可以提前支取,考虑好资金流动性。
结构性存款的存款额度激增不是结构性成本的本身优势造成的,而是由于非存款中却是带有“存款”两个字而让很多人误解为存款,还有就是P2P不断暴雷、股市亏损严重、理财产品也是收益低风险大等原因,而结构性存款的收益却是大于存款,从而引发了结构性存款暴增!
结构性存款就好比自己把一部分钱存到银行拿稳定的大额存款利息,而另外一部分钱放在理财产品中去获得更大的收益。到了年终把两个收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而这项工作如今不是自己在做,而是委托了一家金融机构通过结构性存款的方式进行中间处理。
那么,这样的投资还会不会像存款那样低风险吗?
就好比投资结构性存款100万,承诺收益率5%。而中间机构用50%投资收益5%的大额存款,收益2.5万;另外50%投资股票型基金,最终股票型基金亏了10%,也就是亏5万。这样中间机构的100万所获得的收益就是2.5万-5万=-2.5万。那么在不扣除管理费用和所得税的情况下,100万最终只有拿到了97.5万元,根本也是不可能承诺保本的风险投资而已。
目前真正具有低风险投资的只有是大额存款,在不超过50万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拿回成本,只不过可能会损失时间或部分利息。这应该是投资中风险最小的一种。而结构性存款只不过是穿上马甲的理财产品而已。
就如同前些年的互联网金融一样,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高收入且低风险。那谁有能想到这几年有多少人欲哭无泪。而这种结构性存款目前也是刚刚流行起来,或许这种存款比例还是相对比较高。可是在市场不断激烈竞争中,投资人会对回报率高的结构性存款情有独钟。那么基金设计者就会不断下调存款比重,而提高理财产品的份额,结构性存款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假如把10%用于存款,而90%用于了高风险理财产品,那么即便承诺给你10%的收益又何妨?这样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理财产品,而不是存款了。这样你还会去相信结构性存款吗?
因此,在结构性存款之时,不要盲目地以为就是存款。而是要看存款的比例,以及存入的银行种类;还要看非存款部分的投资去向,是投资型、股票型、PPP融资型等不同的风险等级。
居民存款100.89万亿,人均存款突破7万,为何不少人说自己没钱?
因为用人均这个统计数据就不对,应该用中位数存款数来看大部分人的存款是多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富永远都是少部分人掌握绝大部分的财富,大部分打工人月收入能过五千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别说你身边谁做生意一个月多少个w,做什么一个月多少w)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就算你是精英阶层,身边人均收入都破万,但是你消费也高,一样存不住钱。
而且很多人都有房贷,车贷这种巨额债务需要按月还款,然后除去日常生活开销,一家三口一年能存几万都很难(前提是整个家庭包括老人都不生病,现在随便一个小病吃药做检查都得几百上千,手术就是几个w起步,大病掏空积蓄甚至得卖房子还不一定能救得回)网络里动不动就多少w的,现实里,让你一下拿个10w都是要命拿不出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看到关键词“人均”,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被平均”的,每个月工资还完房贷、车贷,还有日常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有钱存,就像网上的段子,谁和马爸爸一平均都是亿万富翁。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全国仅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辽宁、江苏、广东、河北8个省市的居民人均存款超过了7万元,所以没钱的还是大多数。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的原因?
疫情期间,挣钱太难,收入下降,高回报的投资普通人接触不到,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居民担心被骗,尽管银行一直在降息,居民还是觉得银行安全,放哪里都不放心,唯有银行。
市场没钱,居民都放在银行啦,再也不敢求“高息”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