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诺贝尔生奖今日揭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诺贝尔生奖今日揭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为何成为诺贝尔奖获奖专业户?
一、百年树人,教育为本,截止2018年,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10所高校分别是:
1、美:哈佛大学:158位。
2、英:剑桥大学:118位。
3、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3位
4、美:芝加哥大学:98位。
5、美:哥伦比亚大学:96位。
6、美:麻省理工大学:93位。
7、美:福斯坦大学:83位。
8、美:加州理工学院:73位。
9、英:牛津大学:69位。
10、美:普林斯顿大学:65位。
11、美:耶鲁大学:61位。
12、美:康乃尔大学:58位。
13、德:柏林洪堡大学:55位。
14、法:巴黎大学:50位。
15、德:墨尼黑大学42位。
16、德:哥廷根大学:39位。
17、丹麦:哥本哈根大学:39位。
18、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37位
18、美:纽约大学:37位(并列)。
20、美:洛克菲勒大学:36位。
二、截止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于908位个人与24个团体。而美国独占了其中的340位。占全球诺贝尔奖总数的36.5%,独占鳌头。
三、毫无疑问,美国是世界上教育实力最高的国家,美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同样居世界之首。美国是世界上首个"三权分立与制衡、州与联邦政府分权、人民主权"的国家。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区位的优势等综合优势而吸引世界各国精英源源不断赴美求学仍至"安居乐业",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国且久经不衰…
感谢邀请!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加裔美国物理学家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两位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三人共同分享这份荣耀。
皮布尔斯获奖在于物理宇宙理论的贡献,而麦耶和奎洛兹这两位天文学家的贡献在于太阳系外行星。而皮布尔斯分享一半奖金,说明在诺贝尔奖评选者看来,皮布尔斯的贡献更重要一些。
如果再看全球诺贝尔奖的获奖国家排名情况,我们不能不惊叹,美国真是诺贝尔奖的获奖专业户。截止到2018年,美国总共有327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世界诺贝尔奖获奖着最多的国家(下图为截止到2018年全球获得诺贝尔奖TOP10的国家)。
我觉得美国之所以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奖专业户,有政府的资助,有政策的支持,也有教育的助力。
首先,美国国家政府的资助助力美国在诺贝尔奖领域获奖。
一方面,战后的美国从组织和政策上都表现出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1944年,美国正式成立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并给予该院以对于研究活动的资助权。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生物科学家吉尔曼和沙利曾多次获得NIH巨额基金的资助,并与1977年双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成立,改进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情报,增进国际科学合作,以促进美国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1958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个提案,确定了政府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自主的方式支持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而且受资助的组织和院校对于用政府资助或合同经费所购买的仪器设备拥有所有权,从而增加了政府之外的组织和院校的研究能力,对提高整个国家的研究实力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除国家基金会的资助外,美国其它基金会也对基础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奠定了它是诺贝尔奖大国的基础。美国的古根海姆基金会几乎在所有的知识和文艺领域都颁发相当数量的奖金,截止1975年已对27位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获得者提供过资助;洛克菲勒基金会宣称已资助将近100位获奖者等。
其次,美国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奖大国,也得力于美国政府的开放的人才政策。
1901年~1979年间,美国的诺贝尔获奖者118人,占世界的35.1%,其中有32人原籍不在美国,有11人是在其他国家获奖后移居美国的。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对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学者和科学家前往美国求学、工作和定居,没有严格的限制。美国允许人才自由流动,使得美国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很快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都是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期间,分别获得1957年和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基本没有收到干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移居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最后,美国成为诺贝尔奖获奖专业户,也有美国教育的原因。
小学教育,美国小学老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做科研课题,并作为重要的考核科目。这样的结果是,美国孩子完成作业没有标准化的答案,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在一起。
中学教育,美国中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老师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
大学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教授通常采用实验、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轻松灵活,教授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在美国高校的人才辈出,也正是这些高等教育学府,使美国夺得“诺贝尔奖专业户”的头衔名副其实。截止2018年,按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校友、教职工以及研究人员),前30高校名单如下:
以上为我关于本问题的回答,望采纳!欢迎关注@高知书友
怎么说呢,从某些方面说美国还是比较发达,虽然有些方面做法我们不太支持,但他们优点我们还是要虚心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成长,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我们,这些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有好的,也可以说说
美国科技文化都确实发达,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对优秀的知识人才有吸引力并有促其发明创造的良好机制,对知识产权也有良好的保护;另一方面,诺奖的评委和评判标准等,都更多的偏向西方。
首先,美国具有较强的教育优势,美国是世界上一流高校最多的国家,引进了全世界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共同建设。美国高校大都为私立高校,更容易获得科研经费;
其次,美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并且有许多欧洲科学家移民美国;
最后,科研市场化,专利的获取就能更好解决经费问题。
10月10日下午1点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今年2个获得者会有中国作家吗?
文学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唯一评判标准。文学作品有多种评判标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与我国有很大不同。所以说,诺贝尔奖设置的文学奖还有和平奖,对我们国家并没有什么价值。我国现代、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比比皆是,文学成就大大高于莫言的也比比皆是。尤其是莫言作品污蔑抹黑中国农民,歪曲中国现实,甚至攻击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言论,正是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欢迎的。
我觉得他的正面形象没有负面形象多,文学作品不是写给贵族看的,而是给平民大众看的,适合大众的才是优秀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文艺作品写给谁看的问题,定位错了,被所谓的专家品论得再好也不能算作优秀作品,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活得西方主导的诺贝尔奖,就是《红高粱》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我们看莫言在获奖大会上讲述的故事,你觉得故事好听吗?我不觉得,但是西方人却喜欢。西方人和我们的口味不同,他们觉得只要新奇的、刺激的故事就是好的,我们的口味是看这个作品能给我带来什么。我们看西方世界的喜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群西方贵族攻击一个犹太裔商人,并把她置于死地,西方人为白种的聪明智慧而欢呼。再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我们看到了故事的诡秘和跌宕起伏,很受西方人的喜欢,他们奉这样的作品为上乘的作品,但我们看到的是作品的残酷与血腥,除了刺激之外,我们看不到他能给孩子起到一个什么教育。所以,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畸形的高度评价,真的不能让人信服。
目前肯定不会的了。一是现有作家离诺奖最近的,应该是贾平凹。但评委推介的少,影响力不大。二是现在评选受上次评委家属风波影响,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动。三是其他非文学因素影响,不会涉及的吧。
什么诺贝尔奖?提个人名就是奖?中国历史名人多了去了,不就是诺贝尔出几个钱办个奖项,还削尖脑袋去争。有意思吗?多写点亲民,爱民的东西才能正果。你的作品毕竟是要在中国有阅读量,拿到外国也只能把你当狗皮膏药卖几天,不信去国外做一个读者调查!
从本次共和国勋章颁发给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和屠呦呦八位功勋卓著的模范人物,而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便足以说明问题了。
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不要当回事儿就好。那年奥巴马刚当上总统,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一桩也没干,当年竟然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特别具有讽刺意味。
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揭晓,霍金会意外获奖吗?
这个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引力波项目,那么,霍金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复旦大学物理系施郁教授前几天在科学网上撰写博客认为,霍金会在今年得奖,我看了这个论点,很受鼓舞)。
如果今年的诺奖给引力波,那么有2个人得奖是没有争议的,一个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外斯,另外一个是加州理工大学的索恩。外斯对激光干涉仪的稳定性做了巨大的贡献,而索恩对引力波的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是最多奖励给三个人。
另外一个人可能与前面提到的两个人一起得奖。
我个人早就预测过,霍金也可能因为引力波得诺奖。详见我于2016年11月发布在今日头条“潇轩”的视频。
为什么?因为霍金的黑洞面积不减定理多次被引力波证明是正确的,这个其实给出了引力波辐射的物理限制。而且,霍金虽然不是直接搞引力波的,引力波属于广义相对论领域的奖项,而霍金在广义相对论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这个时候给霍金一个奖是非常恰当的。如果今年不给霍金奖,那么按照诺奖的轮流的习惯,霍金至少要再等三年。那时候霍金也会很老了,所以霍金可能会得奖。但这个得奖也不是你说的意外,至少在我看来这并不十分意外,我在1年前就在今日头条“潇轩”自媒体上就写过文章表达过这个思想了,有兴趣你可以去找找。
当然,还有一个管理人员叫做巴里.巴里什对建立LIGO国际合作组织并将之转为大科学工程也有贡献,也有人说他会取代霍金的位置来得奖。不过我不太认可,巴里.巴里什是做超级超导对撞机出身,后来也做过中微子实验,他对引力波探测的贡献主要是项目管理,我记得项目管理很重要,但不是科学贡献,不应该得诺奖。
------------------------------
附言:施郁教授在上面写了一个附言,指出我似乎是看了他的文章然后写了这个回答。这个事情是这样的,科学网的编辑是我的朋友,我看到她推送了施教授发表在科学网上的预测霍金今年因为引力波得诺奖的博文,我也转发到了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评论:“施老师的说法不无道理”。为什么我这样评论,因为施教授也是我的微信好友,我在朋友圈里说什么他也能看到。所以,施老师给我的这个评论点了赞。我当时那样说,是因为我差不多一年前也在今日头条的“潇轩”视频里预测过霍金因为引力波得奖的事情,但我没有说施老师是看了我的视频得到的启发(事实上我相信施老师没有看到那个视频)。
后来,我在今日头条看到这个霍金的问题,就回答了。并且我指出,这个霍金得奖的事情,我在1年前也预测过(因为提问者提到了霍金,我自然就说霍金的事情)。但当时我因为懒,没有给出截图。
现在我把截图补充上了,有图有真相,可以证明2016年11月我确实说过这个话:霍金可能因为引力波的发现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今天早上,施老师在微信上与我沟通了这个事情,我也大致向他说明了情况,总体的意思是:我确实在几天前看了施老师的关于霍金得诺奖的博文,但我预测霍金因为引力波得奖的事情发生在1年前,有截图为证。
我曾经在北京科技大学、春晖中学、天津科协、内蒙古科技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等地做过引力波的科普讲座,也曾经与霍金说过话,对引力波与霍金都是了解的,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才选择了回答。
而且,我曾经去复旦大学拜访过施老师,也多次见到施老师,我希望如果有误会就能得到澄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诺贝尔生奖今日揭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诺贝尔生奖今日揭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